昨天晚上,7岁的儿子第101次赖在电视机前,死活不肯进房间练书法。
我哄了又哄,这小子依然不肯「乖乖就範」。
看着死乞白赖的儿子,孩子他爸一时心软,试探着问:「要不,今晚咱先不练了?」
「不行!」耐心耗尽的我,把声音提高了八度,一下子把爷儿俩怔住了。
「去!」我左手叉腰,右手指着儿子房间。
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,儿子终於从沙发上溜了下来,回到房间练字。
「何必这样逼儿子呢?还小嘛。」孩子他爸小心翼翼地说。
我回头白了他一眼。
这样逼孩子,难道我不心疼?
可是,相比於心疼,孩子的未来更重要。
因为从小「被逼」和「没被逼」的孩子,在20年後,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如果我因为一时心软,而放纵儿子,那么他未来将失去的,可不止一手好字。
「被逼」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太差
2021年,那个在奥运会上射落首金的00後「清华学霸」杨倩频上热搜。
「清华学霸」、「奥运冠军」,随便一个头衔都足以让无数人景仰。
如今杨倩集二者於一身,简直可以原地封神。
可观众只看到了她成功後的万丈光芒,却看不到她背後无数次的咬牙坚持。
12岁那年,杨倩在夺得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亚军後,被送进了高手如雲的青奥队。
曾经拿下无数奖项的杨倩在这里,沦为一个实力平平的小选手。
面对一次一次的被击败,杨倩无数次产生了放弃的念头。
每次听着女儿在电话里委屈的哭诉,杨爸爸总是态度坚定地说:
「不行,你不能放弃。你想想你当初有多热爱射击。再坚持一下吧!」
在爸爸的「逼迫」下,她只好咬着牙坚持下来,时常一个人在训练场练到肩膀都抬不起。
後来她考上了清华大学,每天既要训练,又要上课,忙得没法休息的她想到了放弃学业。
可这次杨倩又被爸爸逼着坚持下去: 「读书,任何时候都不会错。」
就这样,杨倩也同样咬着牙把学习一点一点完成了,从来没有挂过科。
这才有了如今的清华大学奥运冠军——杨倩。
想必,杨爸爸「逼着」女儿坚持下去时,内心也一定无比心疼。
可是他很清楚,有些事情,必需逼着女儿坚持。
为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结果,而是坚持过程中收获到的东西,比如毅力,比如抗压力,比如战胜自我的勇气。
想起之前跟一个资深人力朋友聊天。
我问他:
「面试者有才艺特长真的那么重要吗?会弹钢琴的人当中能有几个朗朗?」
他笑了笑:
「我们看重的不是他技艺多精湛,而是习得技艺背後的那份毅力。」
从小被父母逼着练书法、弹钢琴的孩子,也许童年会更忙碌、更辛苦,但20年後,等待他们的会是比别人更多的机会。
而这些机会,都源於坚持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毅力。
「没被逼」的孩子一生都为曾经的「不努力」买单
如果问:那些「没被逼」的孩子长大後会感谢父母的仁慈吗?
绝大多数人都会连连摇头,然後一声叹息。
比如我的表弟。
表弟从小家裡条件一般,但却被重男轻女的姨夫宠成小太子。
四年级时,表弟吵着想学篮球,姨夫省吃俭用存了半年的钱终於给他报了篮球培训班。
可他学了一个月就开始各种理由不想去:夏天太热了、作业太多了、培训学校太远了……
姨夫心疼那笔不少的学费,可他更心疼自己的宝贝儿子。
於是他同意了表弟不再去上篮球课。
後来表弟成绩总是倒数,着急的姨夫加班存钱给他报了课外补习班。表弟依然兴致勃勃上了几个星期就嫌辛苦不願意去了。
姨夫照旧没打没骂没逼,由他去了。
表弟就此养成了遇见困难就放弃的习惯。
前两年,姨夫突然收到高利贷发来的简讯,说表弟欠他们4万元。
原来,自称在家备考公务员的表弟嫌备考太辛苦,便沉迷打游戏,不知不觉利滚利欠下这笔债。
东窗事发的第二天,表弟赶忙找了个送外卖的工作,每天风里来雨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