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看到这样一则新闻:
8岁的小男孩迪迪,喜欢阅读课外书,每天六点半左右自然醒,洗漱後便开始大声朗读十多分钟。
这个习惯,迪迪已经坚持了400多天。
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,作为父母,我们忍不住就开始羡慕:
「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这么自觉省心?自家孩子能主动写作业已经是感天动地!」
不自觉的孩子最让父母头疼,在生活和学习上,他们的主动性和其他孩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自觉的孩子,往往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,不需要父母过多的提醒。起床吃饭不用跟在後面催,玩手机、玩电脑不用想方设法地禁止,作业也不用天天盯......
而不自觉的孩子,需要父母每天不停的催促和唠叨,大人怒气冲冲,孩子变得不耐烦,家裡鸡犬不宁。
孩子之间出现这些差距,其实就是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差距。
1
孩子的自觉
前期离不开父母的监督
迪迪不是天生就自觉的孩子。
每天晨起朗读,是很难坚持的一件事。迪迪和其他小朋友一样,也喜欢看电视,一开始,每天晨读让他也有了畏难情绪。
幸运的是,妈妈每天提醒、督促他,自己甚至也拿起书看,给他做榜样。
渐渐地,迪迪发现了阅读的乐趣,不仅可以跟着故事裡的主人公体验喜怒哀乐,而且每天读一读、喊一喊,特别有精气神,家裡的电视机就这样「閒置」一边。
他甚至还会拿着书本追着妈妈说:「这本书特别好看,妈妈你也看看呀。」
晨读变成了迪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可以说,在养成主动晨读的习惯之初,妈妈的监督,帮助他成功地坚持了下来。
这就是培养孩子自觉性的第一步:父母适时管教和监督。
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知误区:自觉都是靠孩子自己,如果孩子不自觉,是他自己不争气。
其实惰性才是人的本性,电视、手机、玩遊戏、零食、偷懒......大人都很难抵挡住的诱惑,更何况孩子。
如果你看到别人家孩子非常自觉,不用父母操心,那说明在早期,父母的教育帮孩子养成了习惯,端正了态度,後面的路才看起来好走很多。
儿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,生命早期的儿童,内心裡不可能存有一个自我评价系统。
所有那些温暖的自信、自我价值感、良性的自我评价、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抉择……这些内在的东西,都必须靠一个外在的评价系统植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。
作为父母,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之初,就要把这些意识通过规则、监督传递给孩子。
某次开会,遇见一位妈妈,竟然随身带着家裡电视机的遥控器。一问之下才知道,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,现在在家赶作业,她怕孩子忍不住看电视,乾脆把遥控器带出来!
听起来很誇张,但确实是父母的一片苦心。
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尚未定型之前,需要大人用规则、监督,帮助孩子学会克服自己懒惰和散漫。
2
孩子的自觉
後期靠的是孩子的内驱力
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,早期父母的监督很重要。
然而,这种监督的作用也是有时效的。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,大人监督的作用逐渐变小,孩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疯玩,成绩一落千丈。
所以家长在早期督促孩子学习时,一定要注意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。
什么是内驱力?
它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,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。
简单理解就是 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些事情,並会因此获得满足。
与内驱力相反的是外驱力,孩子做某件事常常带着功利的目的,或者是被逼无奈、不得不做。
比如你想给孩子报毛笔课,孩子心裡不乐意去,但为了避免你的批评,还是选择去上课,这就是一种外驱力。
但是如果是他最喜欢的轮滑课,不用你催,他跑得比兔子还快,这就是内驱力的表现。
当孩子拥有内驱力的时候,学习就成了自己的兴趣,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激发他们主动去学。
前文说到的迪迪,当他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,後期不用妈妈耳提面命,他就能主动地去读书。
这是孩子最好的学习状态,学习不是因为父母逼着学,而是自己想学,不需要诱惑、哄骗或者奖励,就能主动並持续性地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