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让孩子长见识?这三招就够了

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:「你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最後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。」

说得就是人要主动增长见识,丰富内心。

然而谈起见识,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要带孩子去很远的地方,花很多的钱,毕竟「寒门难出贵子」。

其实,比起给孩子花钱,父母的引导更重要。

所谓的见识,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语拆开来看, 一个是「见」,一个是「识」。

在培养孩子见识的路上,我们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。

01

先说「见」。

「见」要求孩子去接触新事物,扩大见闻。

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沉迷电子产品裡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,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非常少。

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方法之一,是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,尽可能多带他出去走走、看看。

你可以带孩子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,让孩子感受历史的厚重,艺术的精妙;

你可以带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自然中的花草树木、虫鸟禽兽、山川河流都是最天然的「教材」;

你可以带孩子去旅行,品嚐当地的特色美食,欣赏当地的建築风格,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;

还可以带孩子去摊贩林立的各种市场,在人间烟火气中,真真切切地感受什么是「生活「。

多「见」,不一定非要多丰富的物质生活,不一定要去多少景点,而是想方设法增加孩子阅历,给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。

孩子在路上东张西望,新奇的风景都是「新大陆」,哪怕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,也是一种体验。

次数多了,孩子生活经验就慢慢积累起来了。

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经常出差,如果工作不忙,他会带上读初中的孩子,陪他在不同的城市裡走走、停停。

有次,孩子提出想和同学们去隔壁县城玩一天,妈妈不放心,孩子却一脸自信地说:「我和我爸去过那么多地方,我知道怎么坐车,怎么注意安全!」

最後,孩子带着几个同学,买票、坐车、找地方玩......像个小导遊,连妈妈也感叹孩子原来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生活的经验。

像这样见过世面的孩子,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。

02

再说「识」。

有见识,不仅要多看,还要多学习、多思考,才能对生活有着科学的认知,做出适当的选择。

读书就是最简单的路。

正如稻盛和夫曾说: 「书本教给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,让我们可以在头脑裡进行模拟演练。自身的直接经验,加上读书得来的间接经验,构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础。」

生活无法企及的事情,孩子们可以在书裡面长见识:美国的大峡谷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、墨西哥玛雅古蹟、巴黎的凯旋门、米兰大教堂......书籍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。

不仅如此,很多着作是作者一生的知识和经验总结,孩子读完一本书,犹如和一位大家对话。

喜欢读书的孩子,视野、认知角度、思维方式都会得到提升。

「识」的另一方面要求孩子有思辨能力,对事情有理性的看法,对世界有正确的认知。

打造这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,需要家长会「聊天」,多用启发性对话引导孩子思考,鼓励孩子开动脑筋。

我身边有朋友喜欢给孩子讲新闻,尤其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後,小到社会百态,大到国际局势,只要孩子感兴趣,父母就願意讲。

这过程中,父母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传递给孩子,也能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适度引导,时间久了,孩子能说出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出来。

如果孩子年纪小,父母可以利用聊天式的提问,多问「为什么」,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。

正如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•利思科特·海姆斯曾说: 「对话是练习和观察批判性思维结果的最佳机制。」

能读书、会思考,孩子未来在谈吐中就会增加一份从容和笃定。

03

除了多看多学,增长孩子的见识,父母的作用也很大。

一位妈妈说起这样一件趣事:

有一天,孩子吃晚饭时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:「妈妈,什么是车厘子?」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