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家长,我们总是喜欢跟孩子讲很多大道理,想把自己的知识、经验传授给孩子,帮助孩子往好的方向转变,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事,少走一些弯路。
初衷是好的,然而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,反而常常招致孩子的厌烦、叛逆。
春节期间,看到不少网友反映,回家最怕的就是父母、长辈喋喋不休地灌输大道理:讲述自己的「光辉岁月」、普及玩手机的危害、语重心长地催婚、传授做人的道理······把本来轻鬆愉快的团聚时光,变成了一场场「说教大会」。
孟子曾说:「人之患,在好为人师。」
人的毛病,在於动不动就以师长的口吻教育别人。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,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教。
01
为什么说教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人,都是一种令人反感且无效的沟通方式?
首先,说教让人不舒服的点在於,说教者的语气和语言中,难免带有贬损、否定和控制意味。
当父母以一种绝对正确的姿态与孩子对话,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防禦,孩子会採用迴避、反对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立场。
於是说教可能变成父母单方面的表演,孩子充耳不闻;或者演变为辩论,孩子不断反驳父母。
持久、积极的改变一定是由内而外的,绕不过孩子内在思考这一步。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接受度,外在刺激再多,也是徒劳无功的。
其次,家长认为正确的道理,往往是基於自身的经历和认知,孩子如果没有经过切身的经历、反思,很难真正理解和认同。
最後,再正确的道理,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。
从认知到行动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网络上曾有一句流行语,「听过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」,原因正是在於人的各种局限性,无法将道理付诸实践。
因此,给孩子提供可行性的方法或建议,指导他们的行动,远远比空讲道理来得有效。
02
有一位家长曾在後台留言说:
「孩子今年高一,我每次看到他玩手机就忍不住说教,如同念经。我也很反感这样的自己,但是真的控制不住。」
家长为孩子担心,想要给他正确引导的心情,非常理解,但是越是想要让孩子听从、信服自己,越是要克制说教欲。
减少说教,把精力放在以下3件事上,教育会更好地发挥作用:
(1)多陪伴互动、增强情感连结
生活中,这样的现象很普遍:
有些爸爸工作忙,平时很少陪孩子,一有点空,就对孩子耳提面命,考察学习、批评说教,以为这样就是教育了孩子,尽了做父亲的职责。
殊不知, 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关係疏离、缺乏情感连结,他们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小。
在难得的亲子时光里,还充斥着说教,只会让亲子关係越来越差。
俄国作家契科夫曾说:
「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被外人代替,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、同哭、同笑,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於事的。」
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,对於自己喜欢、亲近、依恋的人,才会願意听他们的话。
对家长来说也是一样,只有在孩子身上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,你的话才会对孩子有影响力。
因此,家长要注重和孩子的陪伴与互动,多倾听孩子的心声,关心他、理解他,拉近亲子关係,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连结。
亲子关係好了,教育孩子才会更轻鬆、顺利。
(2)给孩子有价值的建议,解决实际问题
当孩子身上出现某些问题行为,或者学习成绩不好,家长最常採取的策略就是三令五申地给孩子讲道理:
「你老是玩手机会近视的,还会破坏注意力,到时候学习的时候集中不了精神。」
「上课要认真听讲,作业及时完成,不然成绩怎么会好?」
······
反覆唠叨的,只有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,却无法提供给孩子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,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时间久了,孩子也会感到烦躁。
就像一个六年级孩子所说:
「我爸妈讲的那些道理,我也知道啊,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,有什么办法?」
是的, 有些时候,孩子也想改变,但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。此时,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,为他指明方向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