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过度担心,正一步步把孩子养脆弱

中国有一句老话:「养儿一百岁, 长忧九十九。」

这一句话足以说明养育儿女,註定是操不完的心。

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,父母焦虑和担忧也随着出现:「奶水不够怎么办?辅食吃些什么才能补充足够的营养?宝宝多大了可以分床睡?

送孩子上幼儿园,忍不住担心孩子在园裡吃得好吗?哭了吗?有没有同学欺负他?

上了小学,又开始焦虑孩子能不能遇到好老师、学习跟不上怎么办、和同学处不好怎么办……

老人们常常安慰年轻的父母:等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、上小学就好了、等他成年了,你就轻鬆了.....

可事实上,哪怕孩子成家立业,父母的「担心」都好不了。

担心是基於「爱」。遗憾的是, 不是所有的担心都能化身为「爱」,被孩子所感知。

很多时候,父母的过度担心,会变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,默默伤害了孩子。

一、过度担心,是在把孩子身上的问题放大

有位朋友曾说: 「孩子的脆弱,有时候是被父母想像出来的。」

他邻居家的小孩,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大好,经常生病、发烧。家裡人对这个孩子爱护有加,什么重活累活都不让孩子干,学校有什么活动,也以孩子虚弱为由拒绝参加。

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充满各种焦虑和担心,经常跑医院,但是去医院也没能检查出什么大问题。

孩子受家人的影响,对任何活动都没有信心,他将体能运动视为「火堆」,总是自然地缩回手。

「身体虚弱」就像一句诅咒,存在於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有时候,父母的过度担忧对孩子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,对孩子没有正面的影响和帮助,反而强化了孩子对你所担心的事情的印象。

心理学上有名的「墨菲定律」提到: 你越是担心某件事,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。

人们常说的「怕什么,来什么」,就是这个定律的简单诠释。

记得一位老师曾经提到过,他们幼儿园裡有个小姑娘特别挑食,园裡的午餐,没几个菜是她乐意吃的。

老师每次想哄孩子吃一点青菜,小姑娘都一脸天真地说:「老师,我不喜欢吃这些!」

後来老师发现,孩子的妈妈经常强调孩子挑食这个问题。

接送孩子的时候,她常一脸担忧地说:「我家宝宝嘴挑吧?不吃胡萝蔔,不吃洋葱,蔬菜只吃叶子……哎呀,可把我急坏了」

因为妈妈过度担心孩子在学校挑食,渐渐地,这种担心变成了在「暗示」孩子挑食。

挑食的毛病,就这样被强化出来了,父母的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验。

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见:

考试前,你反覆强调:「不能粗心!」考试完,孩子还是会犯低级错误;

看见正在倒水的孩子,你警告道:「不要把水搞泼了」,过一会,水就泼了;

上学前叮嘱孩子:「不要忘记你的作业」,到了学校,他就发现作业没有带。

父母的过度担心,似乎总在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,而这些担忧慢慢会越会占据孩子的思想,影响他的行为。

二、过度担心,本质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

在父母的过度担心中,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。

他们的诸多行为在父母眼裡都暗藏危险,接着,大人们就会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。

拿喂饭这件事来说,当孩子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时,把自己弄成大花脸。

妈妈看不下去了:「你看你怎么吃的!」於是抢过勺子开始喂他吃。

妈妈的行为,仿佛是在告诉孩子: 你看你多么弱小无能,没有妈妈在,你一件事都做不成。

同样的例子还有:

「你这样太危险了,妈妈抱着你玩吧!」

「你别碰,我帮你倒水,一会再烫到了!」

「你每天得准时回家,不然妈妈天天上校门口接你。」

我们一边念叨着孩子这也做不好,那也做不好,一边又挽起袖子什么都替孩子做了。

想起一位妈妈曾经在群里抱怨:

「我这个孩子啊,问题太多了,真不让我省心。」

「几乎每天都要去提醒他干这干哪,一会作业本忘记带、一会玩具不见了到处找;早上上学也不着急,等着我给他穿衣、收拾书包;吃饭也慢吞吞,催半天才放下碗筷;等到送到校门口,我才能喘口气。」

最後得出来的结论是:「这孩子要是没有我,肯定什么也不会······」

实际上,我们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潜力,不是他们不会做,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他们,也不願意给机会。

这种因担心而引发的不信任感,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。

其实,孩子比我们想像中要强大,合理引导,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为自己负责,学习照顾自己。

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,才可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。

用戶評論

2023/3/24 7:33: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