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逼孩子一把,你永远不知道他有多优秀!(转给家长)。

作为父母,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优秀。但是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後,都有一对自律且善於督促孩子的父母。

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,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,因为每个自觉的孩子都是父母从小严格监督的结果!

有时候,不逼孩子一把

你永远不知道他有多优秀
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很多父母开始崇尚「快乐教育」,开始越来越「尊重」孩子。

孩子不好好学习,成天调皮捣蛋,父母却说:「没事,孩子只要快乐就好,不要让学习磨灭了孩子的天性。」孩子学钢琴学到一半不想学了,

父母却说:「没事,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喜好,兴趣才是孩子最大的动力。孩子不喜欢,再怎么逼也没用。」

这样「开明」的父母造成的结果是,孩子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,此後餘生,却儘是磕磕绊绊和满怀遗憾。

教育从来都不是快乐的,是日复一日学习的枯燥,是反反覆复练习的乏味。

记得参加过一个晚会,身边一个同事看着台上表演各种才艺的年轻人,感慨地说:

小时候也学过一阵子小提琴,可是没耐心,没几天就放弃了,现在想想,那时候有人逼我一下就好了,说不定现在也就有机会上去秀一秀。

孩子想要学成任何东西

都不可能凭藉浅薄的「喜欢」二字

因为再深的喜欢,也会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消耗殆尽,接下来的路,只能靠着坚持和毅力走下去。

世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、轻轻鬆鬆的成功,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。

现在,当孩子想要退缩时,你说快乐就好,当孩子想要放弃时,你说快乐就好,於是同龄人都在拚命的前进,而你的孩子却在你的放纵下原地不动,和别人的距离越来越远。

给孩子所谓的快乐教育,恰恰成了孩子被别人远远甩开的罪魁祸首。

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

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

兴趣是练出来的!谢谢爸爸,逼我练琴!

这是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说过的话。

钢琴王子郎朗,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青年钢琴演奏家,在世界上也属於顶级钢琴演奏家,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那波人。

郎朗现在的成功,离不开他多年来的勤奋和坚持,也离不开父亲的严格要求和「逼迫」。

在电影《郎朗的歌》里,郎朗回忆了学琴的艰辛和受到的挫折,起初他也打过退堂鼓,也曾对父亲充满怨恨。

在父亲的「逼迫」下,郎朗最终走出了阴影,继续求学,並在後来获得巨大的成功,成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钢琴王子郎朗。

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开始学钢琴,7岁时获得「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」第一名,8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。

他太太觉得女儿在钢琴上有天赋,想培养成钢琴家,於是大幅增加了孩子的练琴时间。

可没想到孩子的学琴热情骤降,对俞敏洪说:「老爸,我不学了,我对钢琴没有兴趣了。」

听了女儿的话,俞敏洪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:

宝贝,长大後,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,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,如果能有钢琴、音乐陪伴你,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,因为你能倾诉。

要不要继续,你自己决定,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。

一周後,他带女儿去听了场音乐会。

音乐会过後,俞敏洪对女儿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跟女儿描绘了音乐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突然放弃的可惜。

听完父亲的话後,女儿不但没有放弃钢琴,反而更加自觉地去练琴。

之後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,获奖累累。

罗宾夏玛在《死时你为谁哭泣》中写道:

不是因为某件事难,你才不想做,而是因为你不想做,让这件事变得很难。

任何学习过程都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。这时候家长不「逼」孩子,让孩子「不想学就不学」。

那么,孩子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,无法体会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,更别谈大的成就了。

有远见的父母,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逼孩子一把,在孩子选择放弃之前,鼓励孩子再坚持一下。

陶行知说过:教人要从小教起。孩子就像幼苗,养得好才能发芽生长,养不好註定会从小夭折。

在18岁前最关键的这十几年裡,家长千万不要纵容孩子,不要以爱的名义,耽误了孩子的成长。

用戶評論

2023/3/24 14:40: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