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在後台看到家长的留言,倾诉自己的苦恼:
「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,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,稍有不顺心还摔东西。」
「儿子越大越不懂事,脾气也越大!跟个火药桶一样,一点就炸,根本就不听解释,也不讲道理。」
爱发脾气的小孩,总的来看,就是 不願意商量,脾气大,玻璃心。
面对这样一个喷火娃,不禁疑惑,孩子究竟是怎么了?
这个问题也曾纠缠过我。
小时候豆包是个天使宝宝,可随着他一点点长大,脾气越来越大,开始变身小恶魔,常常令我失控抓狂。
後来看了很多儿童心理的书,才发现 发脾气,往往是孩子的求救信号。
父母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小脾气,更要看到他情绪背後隐藏的需求,正确引导孩子表达情绪。
前几天,我跟豆包谈了两个多小时的情绪管理,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:
孩子感受好了,行为才会好
相信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会,在孩子状态好的时候,他们会更願意听取我们的建议,和我们沟通,调整他们的行为。
相反,在他们状态不好,比如愤怒、沮丧、焦虑的时候,孩子就像一隻躲在自己世界裡的小刺蝟,难以接近,更不说去影响说服了。
「状态」的基础就是感受, 只有在好的感受下,孩子才可能拥有好的行为表现。
因此, 熟练地处理孩子的负面感受,帮助他们找回良好的感受,是亲子沟通的第一基础。
那么,应该怎么做呢?
大家来感受一下这个场景:假设明天要考试,孩子一整天都表现得很焦虑,你会怎么和他沟通?
A、早就让你复习了,你非要看电视,你看,现在知道着急了吧?
B、放轻松,没问题的,来,我和你一起再复习一遍。
C、你现在有些焦虑,是因为担心明天的考试对吗?真希望明天能够顺利度过。
A,完全从家长角度出发,体现出一种强势的权威,展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,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:我是对的,有道理的,你应该听我的,而你是错的。
这绝对是单向的、无效的沟通。
B,是很多温和的父母会选择的——安慰式沟通。听上去我们似乎是孩子的贴心好友,陪着他们一起努力解决问题。
但你会发现,大多数情况下,孩子並不願意接受我们所谓的「帮助」,甚至会找出各种理由拒绝、反抗。
这是因为 当孩子处於负面感受中时,他们需要的不是帮助,而是一个宣洩的出口,一种被真正理解和接纳的感受。
所以,最有效的方式,其实是C——放下我们的主观想法,从孩子的角度,感受他的感受,和他共鸣。
让孩子明白,我们懂他的焦虑,也懂他的渴望。
不要太着急把他拉到正轨,更不要觉得我都牺牲我自己的时间陪伴你了,你为什么还不能好好学学。
孩子只有感受好了,才能正向沟通,才能行为改善。
认可孩子的情绪,是让孩子感受变好,走近孩子的第一步。
如何认可孩子的情绪
那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?我们需要记住两个事实。
第一, 即便对待同一件事,我们和孩子的感受程度,也大不相同。
《小王子》里说:「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,只是我们忘记了。」
我们忘记了,自己也曾经那么在乎一块橡皮、一辆玩具车和一张闪亮的贴纸,这些在我们父母的眼裡不屑一顾的事,也曾经是我们的整个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