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孩子小,长大就好了」——这句话,经常能听到身边的父母说。
如果我们真信了这句话,由着孩子这样长大,你会发现後面的问题越来越大。
尤其下面这三件事,如果你不教,未来很少有人会耐心地提醒孩子。
0 1
没人会告诉孩子:他不受欢迎
「为何我家孩子学习挺优秀的,却总不受欢迎?」
这是一位妈妈在留言中问及的问题。
了解之下发现,这个小孩确实算得上优秀,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是各科老师眼中的尖子生。
但在同学相处时,矛盾频出, 不是把女同学惹哭,就是戳别的小朋友痛处,而且好胜心很强,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和他玩。
无独有偶。一位大学生读者朋友也曾抱怨过,她有一位很难相处的室友,经常导致寝室里的衝突一触即发。
这位室友喜欢熬夜,最爱在睡觉前刷短视频,音量大还外放,一边看一边大笑;
每天早晨设置7、8个闹钟,从六点就开始响,吵醒除她以外的所有人。
其他室友三番四次的提醒之後,无果,最後大家都很默契地减少和她的相处。
集体生活中,除了学习之外,孩子与同学的相处也很重要,不管是小学生,还是大学生,人际关係都深深影响了孩子的群体生活体验。
进入到社会以後,孩子身上的很多习惯、态度更是决定了他的受欢迎程度。
一般来说,那些「不受欢迎」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具备了这些特质:
过於以自我为中心;
不喜欢换位思考,不在意他人感受;
爱戳人伤疤,揭人短处;
总是要在言语上分个高下,不懂察言观色;
衝动易怒,很难控制住情绪.....
用现在流行的话总结, 就是情商有点低。
像这样的孩子,在交往中会变得越来越孤独,因为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。
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:假设,你的身边也有类似这样一位情商低的同事或朋友,你不会主动去提醒他,你只会认为你和他不是一路人,最後选择渐渐疏远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,在与人相处的问题上,父母早期就需要及时地引导,虽然 不必让孩子变得人见人爱,但至少,不要让他变得不受欢迎。
我们从孩子们的交往中就会发现,那些受人欢迎的孩子,成绩优秀是很小的一方面,如果他们有同理心,能理解他人的感受,处理争议时,有较好的协同能力,这样的孩子,更能发展出健康的人际关係。
所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中的情商,我们就得保护孩子天性中纯真、善良的珍贵品质,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,引导孩子换位思考,教他控制情绪,尊重别人。
在大多数的人际交往中,真诚和善良已经足够。
0 2
没人会告诉孩子: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有限
一位做HR的朋友,曾经说起面试过程中的趣事:
他曾经遇到一位毕业半年的男生,面试的时候竟然是父母陪着来的,男孩妈妈甚至想跟着进会议室,被他拒绝了。
这样的事情,在他的工作中並不是第一次发生。
他告诉我,如今的职场中,这样不够独立的年轻人並不少,工作中,幹活挑肥拣瘦,受不得一点批评,逃避责任。
用一句话总结就是: 心理脆弱且能力有限。
生活中,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远远大於其他能力:只要学习好,其他方面都可以缓一缓,等一等。
等到孩子进入社会才发现,检验一个人的标准,学历只是一个方面,更多的是综合性的考察。
有的孩子不够独立、有的孩子没有锻鍊起来心理韧性、有的孩子没有责任感......
这就造成了一些学历高的年轻人,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得特别糟糕。
孩子如果不懂如何与社会相处,是很难走远的。
日本有部很老的纪录片《狐狸的故事》,在小狐狸刚刚长大时,老狐狸却义无反顾地选择把它们从家中赶走,被赶走的小狐狸,眼神中充满着忧伤和无助。
老狐狸看似冷漠无情,但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,一个孩子永远依靠着自己的父母,那么他永远都长不大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 在孩子离家之前,父母就要完成对他们的教育,给予孩子驾驭生活、适应社会的能力。
身边有位妈妈,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就让他做自己该做的事:3岁的时候,他房间的垃圾让他自己倒,;4岁的时候,教他叠衣服;5岁的时候,让他自己准备每天上幼儿园的东西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