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难免会陷入希望落空的失落之中,但有一些「失望」却是我们必须经历的。
在健康的亲子关係里,至少要经历这三次失望,孩子才有可能拥有扛起未来的力量。
#01
第一次失望
孩子的成长,是与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别离
有位妈妈曾留言道:「儿子入园的第一天,没有哭,也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吵着要妈妈,我交代几句,他马上头也不回地跟幼儿园老师走了。」
儿子的表现让她哭笑不得,鬆了一口气的同时,又好像有点失落。
这种感受,很多妈妈都不陌生。
当孩子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黏着自己的时候,我们多少有些怅惘落寞,甚至还会怀念当初孩子对我们的那种依恋。
原来,我们並没有想像中那么渴望孩子长大,因为 长大意味着独立,而独立则意味着我们不被孩子需要。
这就像是一种矛盾,我们爱孩子,但最终却要「推开」他,让他离开我们,独立生活。
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我们要经历无数次这种分离:
出生是与母亲肉体上的「分离」;紧接着,;离开妈妈的怀抱,蹒跚学步;然後开始断奶、独立入睡;再然後,入园,上学,渐渐走出家门......等到成年後,孩子就会离开自己的家乡,去远方求学或工作.....
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,就是要 避开占有和控制,帮助孩子完成这种分离。
很久前,看过这样一则视频:
小女孩上小学的第一天,含着眼泪问妈妈:「我想妈妈和我一起去上学。」
妈妈带着微笑告诉她:「你知道的,我不能陪着一起哦!不要怕,你可以一个人去的,没问题的!」
在孩子走後,母亲站在原地久久不肯离去,眼神中,有欣慰,也有落寞。
父母对孩子的牵肠挂肚是一种很难控制住的天性。
但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: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,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。
孩子的人生,承担结果的只有他自己。唯有放手,孩子才能羽翼丰满地飞出父母的世界,在快速多变的社会中,打造属於自己的人生。
#02
第二次失望
父母对孩子的话语权是有有效期的
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·米德曾提出过「前喻文化」,大致意思是在传统社会裡,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,晚辈需从长辈那裡学习经验。
所以在过去的教育里,父母很常说的一句话是:「我是你爸/妈,你就得听我的。」
但这句话放到今天,往往会换来孩子的激烈反抗。
很多孩子,上小学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话堵住父母说教的口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一方面,如今的孩子们都在要求话语权。
这个时代,孩子的心理需求已经变了。
心理学家陈默就曾经说过: 「现在孩子的特徵之一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。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,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。」
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喜欢顶嘴,而这就是因为孩子渴望发表意见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拥有发声的话语权。
比如,你跟孩子说:「好好吃饭,别挑食!」
他马上就能回:「你和我爸不也挑食吗!」
大人马上就有一种「失去威信」的尴尬。
另一方面,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,孩子们接触到信息面非常之广,早早地发现了父母並不是那么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知。
孩子越小,越是会格外地信服父母,把他们说的一切都当真。
这一点,年轻的父母就能体会到,在我们小时候,父母的话是绝对的正确。
但到了今天,孩子们获取的信息方式之多,速度之快,超乎我们的预料,他们很容易就发现大人的「无知」,甚至还会质疑他们的「教育」。
这一切,都让如今家长的「话」没那么好使。
孩子的变化,时代的变化,深深影响了父母话语权的「有效期」,很多孩子叛逆不仅来得猛,还来得早。
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有效的时期,一般来说是 3岁到13岁。
这不是说13岁後的教育不重要,而是如果没有把握好13岁前的黄金时间,到了青春期,教育会变得吃力。
在这个黄金期里,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用心,更要有耐心,打造良好的亲子关係是重中之重。
唯有建立起亲密情感联结,对孩子的教育,才不需要靠威慑。
#03
第三次失望
孩子的人生,大机率会是平凡的
这句话听上去很刺耳,却是扎心的事实。
北大教授丁延庆聊起女儿时曾说:「我小时候是『神童』,我闺女跟我比差太远了!那没办法,你必须接受,不接受能怎么样?她就这样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