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张图告诉你:如何培养出快乐、内心富足、人格健全的孩子?

教育家卢梭曾说过:

「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,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,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,教育的基础是家庭。」

孩子是种子,家庭就是土壤,孩子的未来,说到底拼的就是父母的功底。

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?

或许,答案就在下面这12张图里。

给孩子积极的暗示

孩子会回馈你惊喜

两个孩子在写作业,一位妈妈说:「好好写,别总是这么马虎。」可孩子仍然频频出错。

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,轻言细语:「这么认真,你一定是胸有成竹。」结果孩子完成得又快又好。

心理学上有一个 自证预言现象是指他人的期望会影响行为模式,从而使现实最终向期望靠拢。

爱迪生小时候思维异於常人,老师认为他有精神缺陷,妈妈却坚持说:「我的孩子是个天才,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。」

父母给孩子怎样的「暗示」,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。

消极的心理暗示,是画地为牢,使孩子日渐颓废气馁,把未来困入囚笼;

积极的心理暗示,却是点石成金,给予孩子勇气和力量,引导他扬帆远航。

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

请尊重孩子的界限

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, 中国式亲子关係最大的矛盾,就是缺乏界限感。

多少父母以爱之名,一辈子都在牵绊孩子:溺爱他,绊住他的成长;束缚他,绊住他的高飞。

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中说:

「小孩不是黏土,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,他们属於自己。」

为人父母,最难的不是给予多少爱,而是懂得适时退出:

3岁退出餐桌,孩子才能学会自己吃饭;

5岁退出浴室,孩子才能明白身体界限;

8岁退出房间,孩子才能懂得尊重隐私;

10岁退出厨房,孩子才能学会独立生活……

越爱孩子,越要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。

与其用温柔的桎梏给孩子织就「铁网」,不如适当放手,让他们更好地翱翔。

别低估一个内向的孩子

「孩子内向不合群,怎么适应社会?」

在很多父母眼裡,似乎内向=情商低、胆小懦弱、不善交际、不易成功……

可是,内向真的是一种缺陷吗?

心理学家荣格在《心理类型》中指出,内向和外向都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,无优劣之分,只是获取的能量不同。

内向的孩子,同样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。

他们寡言少语,却更加专注;他们享受独处,但绝不沉溺。

美国学者琳达•西尔弗曼经过长达30年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发现:

IQ越高的人,其内向型性格的倾向越明显;在一群成功者当中,有将近70%的人属於内向性格。

内向是被低估的优势,内向的孩子,缺的不是纠正,而是接纳和包容。

孩子的成长问题不可怕

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

孩子的成长之於父母,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,我们一边欣喜着孩子成长的点滴,一边为孩子的一切殚精竭虑:

孩子喜欢吃手指,吃到髒东西怎么办?

孩子学走路,不小心摔倒了多心疼?

孩子脾气急,和小朋友起衝突会不会被欺负?

美国作家珍妮•艾里姆曾说:

「孩子身上存在问题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,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。」

用戶評論

2023/3/24 13:59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