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如今,人们对短视频app的依赖越来越强了,在公共场所,不论老少,大家犹如默契般,全都低着头滑动着萤幕。
根据去年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,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.88亿。
其中,青少年用户的数量不容小觑。
正当大人越来越难以放下手机时,猛然发现,孩子们也正在被短视频深深吸引。
而在这背後,藏着很多父母看不见的「忧虑」。
1
常刷短视频,对孩子的大脑影响明显
成年人其实是最懂得短视频是如何掠取我们注意力和时间的。
生活中,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:
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;
本想拿起手机玩一会,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钟头;
越刷手机越无聊,越无聊却越想刷......
这就是短视频的「魅力」所在,在碎片化的时间裡,就能输出趣味性强、互动性强、简单直白的内容,配上节奏动感的各种神曲,我们很容易深陷其中,更别提未成年的孩子。
虽然一定程度上刷短视频对孩子无害,但如果时间过长,就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。
具体的影响包括:
注意力不集中;
神经和记忆变得缓慢和迟钝;
认知能力受到限制;
影响语言、读写等学习能力......
作家伊莉莎白·基尔比在《限屏教育》一书中就曾经写道:
「从出生到5岁,孩子的大脑神经元建立了大量的连接和神经通路,速度是5岁以後的两倍。
之後神经连接得到修整,经常使用的通路得到巩固,少使用的那些则逐渐消失或者被「剪除」。
假如孩子总是重複做一件事。 如花时间上网,他们唯一得到加强的那部分通路便是和数字活动相关的,而那些支持未来学习的神经连接则无法得到足够深广的建设。」
孩子所处环境中的种种经验都在塑造着他们的大脑,而大脑也是「用进废退」。
当孩子习惯了获取信息的方式简单直接,少了独立思考,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。
而且长期刷短视频,也容易造成孩子睡眠不足,精神萎靡。
时间久了,这种伤害很难弥补。
2
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会受到影响
短视频APP上,有个非常明显的按钮:点赞,只要点击这一颗红心,就会有动态效果跳出。
留言区的互动更是将天南地北的两个人联繫在一起。
所以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,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身份构建和展示自我。
生活中,很多小孩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粉丝数、点赞数和留言回复,这是他们被认可的一种方式。
然而,这种网络世界的儿童社交却令人担忧。
因为它终归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沟通,没有轻快的语调,没有对别人面部表情、肢体语言的观察,更没有对他人情绪的即时解读,这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的帮助很有限。
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,始终要鼓励他们面对面地与人交往。
正如美国作家亚当·奥尔特在《欲罢不能: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》中提到:
「自然交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。在自然环境里跟其他孩子多相处,比用1/3的时间守着发光的萤幕,让孩子们在一项能提升社交互动质量的任务上表现得更好。」
曾经也有研究显示:过多的萤幕时间会阻碍语言、社会和情感的发展,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观察力、同理心、认识自己的方式及人际关係。
过多的萤幕时间,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:
因为沉迷网络,孩子没有学会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係——>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屡屡碰壁或倍感压力——>更想逃离现实,对网络的依赖加剧——>面对面的社交变得更少——>加剧了孩子的社交上的无能力。
而且网络社交充满了迷惑性,对於单纯天真又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来说,始终藏着潜在的危险。
3
内容不可控,容易误导孩子
短视频的诱惑之一,是手指下滑时,人们很难猜得出下一个视频的内容。
这也意味着我们並不知道, 孩子拿着手机刷视频的十几、二十分钟里,到底接收了什么样的信息。
在短视频时代,人人都可以成为「自媒体」,内容五花八门,很多成人化的内容,孩子动动手指就能接触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