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是个小话痨是一种什么体验?
一位妈妈抱怨,寒假在家每天跟孩子相处,孩子的嘴巴就像机关枪一样,说个不停,轮番「轰炸」家裡的大人:
「爸爸,你猜猜我手裡拿着什么?」
「妈妈,为什么这个菜甜甜的?」
「妈妈,你看那裡的气球,我家裡也有对不对,你给我买的吗?」
就连上厕所,孩子也在门外不停地问:
「你好了吗?妈妈!」
「我就在这裡等你哦!」
孩子的童言童语常常弄得她哭笑不得,有时恨不得堵住他的嘴,被叨烦了直接不搭理孩子。
这位妈妈的经历,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。
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段「话痨」期,追着大人说各种话,问千奇百怪的问题。
其实孩子话太多,並不是一件坏事,父母引导得好,反而能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。
01
孩子的「话痨」不是坏事
第一,这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
3到6岁这个阶段,是孩子的语言爆发期,当孩子不断追问並渴望与人交谈,正是他在丰富生活认知,也是思维能力成长的高速期。
这个时期的孩子,喜欢自娱自乐、自言自语,比如他们会模仿各种声音,並和静物说话,基本想到什么就会什么,通过这种方式,来维持自己注意力。
换句话说, 孩子只是把自己脑海裡的信息,同步表达出来而已。
第二,喜欢说话,也是聪明的表现
喜欢说话,说明孩子有表达欲,恰恰能反映孩子思维活跃,想像力丰富。
尤其是父母願意倾听並与孩子对话时,不仅能促进亲子关係,孩子思维也会得到发展。
麻省理工学院、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曾经针对波士顿地区30多名4—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,在孩子们听故事的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时发现:
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,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。
思维靠语言的呈现出来,会表达的孩子,思维也会得到发展,两者是相辅相成的。
第三,小话痨们一般都很快乐
前段时间,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结论:
心理学家发现: 一个人说的话若90%以上是废话,他就快乐。若废话不足50%,快乐感则不足。在交流中,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,更容易让人亲近。幸福是什么呢?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願意听你说废话的人。
这句话也可以放在孩子身上,当孩子不停对你倾诉时,恰恰是他感到安全和幸福的时候,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
哪一个快乐的孩子不是话多的呢?
身边一位妈妈,女儿也是话很多,小时候嘴巴很甜,哥哥姐姐、叔叔阿姨叫得勤,去小卖部买东西,连店主都很喜欢她,拿一块钱能买回两块钱的棒棒糖。
妈妈说:「以前嫌弃女儿不够文静,现在看她每天叽叽喳喳,整天乐呵呵的,这份快乐也不知不觉也感染了我。」
快乐的人,总是更願意表达的。
02
话痨的孩子需要你的关注
话多的孩子,虽然有时候让人招架不住,但是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。
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话幼稚,有兴趣就回答几句,没兴趣就敷衍两句,心情不好甚至会训斥孩子。
有这样一幕:一位爸爸带着女儿坐车旅行,女儿兴奋地问这问那,一旁的爸爸就盯着手机,彷彿没听见女儿的话。
过了一会,孩子发现自己一直在自说自话,爸爸並没有关注自己时,眼裡的光都黯淡了下去。
面对这样冷淡回应,孩子的表达欲就被打击光了。
每一个话痨小孩,都渴望得到你的关注,每一句表达,都在邀请你走进他那天马行空的世界。
为人父母,要珍惜孩子这种毫无保留的倾诉时刻,为将来的亲子沟通打下基础。
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忽视孩子,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喜欢跟父母说话。
即使你当下状态不佳,不想回应孩子,也可以抱抱孩子, 让孩子安静的等一会儿,或者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,这种回应比粗暴地让孩子闭嘴好得多。
孩子的表达需要练习,最好的对象就是父母。
正如心理学家达娜·萨斯金德曾经在《父母的语言:3000万词彙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》中写道:
人人生来都具备一定的语言天赋,以後能否理解複杂的语言结构取决於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。如果一个小朋友日常接收到的,都是得体且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,那么以後他肯定能熟练运用听过的表达。
所以,父母对待孩子说话的态度很重要,你的认真对待,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鼓励,能提高他的沟通能力。
03
注意这三点,不怕孩子话太多
当然,爱说话的孩子不代表着孩子会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