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年级、高年级学生要分别养成哪些学习习惯?

家庭教育指导师笔记之6~12岁

(一)学习活动(非智力因素)

1、埃里克森认为,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得勤奋感,克服自卑感。幼儿园阶段主要是遊戏,小学阶段进入系统学习。

2、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习动机、学习兴趣、学习习惯、学习方法、心理素质等内容,而非具体的知识。

具体方法:①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;②用信任、肯定的方式鼓励儿童主动学习;③突出内部动机(行为和结果),逐步减少外部动机(奖惩)的作用;④建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。

(二)多元智能(扬长补短)

1、孩子可能在内省智能、自然观察智能、视觉-空间智能方面有优势。

2、一项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智能,比如①带孩子去图书馆,通过找书、读书、思考、独处、交流等方式培养;②让孩子和朋友交换自己製作的小礼物,培养人际、肢体-运动等方面的智能。其实,类似的活动还是挺多的,家长要发挥创造力。

(三)同伴关係

1、家庭氛围是民主的(平等关係的信息双向传递),孩子在人群中自然受欢迎。受欢迎的孩子更乐观、更热情。

2、共情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,在未来的社交中找到归属感。家长可以通过角色互换遊戏来引导孩子的共情能力。

(四)习惯养成

1、父母要发挥言传身教和榜样示範的作用,比如父亲喜欢阅读、运动。孩子的行为起初是通过模仿,然後是不断的重複,继而形成某种习惯,亦即「注意阶段→保持阶段→再现阶段→动机阶段」。

2、积极合理的期望有利於良好习惯的养成。

3、充分发挥正强化的作用,减少物质激励,多用精神激励,夸孩子要夸具体行为。根植於内心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。

4、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时,态度要温和而坚定,接纳情绪,但要改正行为。

5、孩子的习惯背後都藏着儿童的心理需求,比如被尊重、归属感、安全感等问题。当家长的一定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後的心理需求,阻断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,创造有益的环境(言传身教),给予积极的期待和正强化。

6、低年级儿童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:①学习要专心;②作息要规律;③写作业要独立思考;④准备作业记录本;⑤自己检查作业;⑥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和书桌。

高年级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:①阅读;②独立思考;③合理利用时间;⑤做事情预先制定计划;⑥主动预习和複习;⑥能够持之以恆,为了目标付出努力;⑦自主探究学习(研究和欣赏)。

(五)元认知(自律)

1、元认知其实就是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认知,亦即反思。在5岁和12岁(高年级)有两次较大的飞跃。

2、解决问题有四个阶段:理解问题→拟定方案→执行方案→回顾。

3、让孩子口述思维过程,多给孩子提问题,让孩子给自己提问题,都是训练元认知能力的很好方式。

(六)情绪管理

1、情绪能力指孩子控制、转移和修正自己情绪的能力和情绪的复原力。

2、家长要感受、倾听和理清孩子的情绪,帮助孩子区分事情和「我本身」,引导孩子跳出以自我为中心,然後学会用语言或寻求帮助的方式解决问题。简言之,先共情,再谈事。

3、平时家长要多参与孩子的遊戏,积极回应孩子的兴趣点,肯定和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,这样可以增强共情能力。

(七)社交能力

1、亲子关係(教养方式)影响孩子的社交模式,它会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工作模式。

因此,家长要:①建立和谐的亲子关係;②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,给予孩子充分的社交机会和社交自由;③教会孩子一定的社交技能,比如轮流、交换、共享的能力;④锻鍊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。

2、社交意願强弱的衡量标准:①是否願意与他人交往;②是有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;③是否有亲密的夥伴;④能否遵守活动规则;⑤能否关心和尊重他人。

(八)亲子关係

1、亲子关係影响社交模式,亦即孩子的社会化程度。亲子关係有四个极端,根据爱的维度和控制的维度得出权威型、放任型、专制型和忽视型(最好是权威开明型)。

用戶評論

2023/4/1 0:28: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