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尔·盖茨曾经说过: 「身为父母,最重要的一项天职,便是在孩子年幼时,用规则来约束他们。」
孩子就像一颗小树,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,从而朝着错的方向生长。
父母的教育和提醒就是规矩,能够及时纠正偏差,规範孩子的成长。
无规矩不成方圆,有敬畏才知行止。
立下这九条家规,将会助力孩子走得更远。
01
见人打招呼,受恩惠要感谢, 礼貌是一生的通行证
郭麒麟被誉为「最有礼貌的星二代」。
长辈站着,他绝不会坐着;
走红毯时,弯腰伸手示意其他人先走;
工作人员给他递物品,双手接过並道谢……
因为好教养,他收获了好人缘,星路也越走越灿烂。
这一切都得益於郭德纲对他的严厉教育。
从小,郭德纲就给他立了很多家规:
称呼长辈一定要用「您」;来客人了要主动打招呼;吃饭要请客人先上桌……
别看这些规矩很小,听上去甚至有些苛刻,其实,它在孩子心中种下的是「教养」的种子,开出的是「包容」的花朵。
常言道:「不学礼无以立。」
意思是,懂礼貌的人更容易获得好感和尊重,更容易获得成功。
作为父母,应当教会孩子讲礼貌,让孩子把「您好」 「谢谢」 「请」等词挂在嘴上,更要落实在行动裡。
有了「礼貌」这张通行证,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越走越顺畅。
02
有话好好说, 发脾气不是解决问题的好途径
耶鲁儿童研究中心曾说: 「很多孩子发脾气都是因为没有办法精准地描述自己的感受。」
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却又无法用语言去描述,只能大哭大闹、撒泼打滚。
只有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、察觉生气背後的原因,並积极回应,才能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境。
有研究表明,如果孩子能够在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,准确地将情绪表达出来,那么在表达的过程中,他的情绪就会减弱80%了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去识别各种各样的情绪:开心、伤心、愤怒、沮丧…… 培养孩子的情绪自我觉察能力和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。
如此,当他们遇到不满的事情时,就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好好说话,好好沟通,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,而不是胡乱地发脾气。
03
公共场合要自律不喧哗, 做事不能随心所欲
爱尔兰的一家咖啡馆出过一项规定,如果顾客未能制止孩子的尖叫行为,将会加收15%的费用。
这个看似不合理的规定,却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。
孩子在公共场合随心所欲地喧哗吵闹,父母不但不出手阻止,还饶有兴致地欣赏孩子的活泼,美名为释放孩子的天性。
这确实很令人讨厌。
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,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。
给孩子设定明确的期望,提前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要尊重他人的感受,不能大声喧哗。
孩子做到了,给予正面、积极的反馈,不断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。
早一点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,他将来在社会闯荡时才不会处处碰壁。
04
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 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
有一种父母,捨不得孩子受苦受累,凡事包办。
最後孩子长大了,连繫鞋带、洗衣服、整理屋子这样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。
替孩子吃的苦,最後都成了他的坑。
与其给孩子打一辈子的伞,不如给他造一把遮风挡雨的伞。
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其实只需要把生活的主动权归还给孩子。
少插手,不包办,恰当的时候给予指导,孩子很快就能成长起来。
从穿袜子、折棉被、收拾桌子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,让他慢慢修炼独立生活的能力,让他在跌跌撞撞中长出坚韧的盔甲。
05
做了错事要勇於承认和改正, 担当比面子重要
一个熊孩子在电梯裡撒尿,他的妈妈知道後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,並让孩子手写检讨书发到业主群裡道歉。
她也认真地为教育失责道歉,並让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作为惩罚。
这一顿操作被网友誇讚为「教科书式育儿」。
我想她的家规裡一定有一条:做了错事要敢於承认和改正。
犯错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敢承担和面对,任由小错酿成大错。
美国托德·帕尔在《犯错没关係》裡说过: 「小孩对待错误的方式都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来的。父母如何对待错误,孩子便会如何对待错误。」
父母无视,孩子就永远认识不到错误,只会变本加厉地犯错;
父母责骂,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隐瞒和逃避,无法做一个坦荡的人;